策展項目
NT$ 300
2010.01
28 x 21 cm|4頁
NT$ 300
2010.01
28 x 21 cm|4頁
在面對許多的當代作品時,觀者常有莫名的失落與無力感,彷彿兩者之間有一道無形的牆堵阻隔而無法進入。此時導覽手冊則多半成為登堂入室的匙鑰,以供觀者覓尋「作品意含之正解」。但作品的主體性卻可能因此逐漸消失於語言與陳述之後,「純粹觀看」反而成了一種既艱澀又淺薄且語意不明的閱讀方式。
在此次的展題⟨在可見之後⟩中,賴九岑與劉時棟這兩位藝術家似乎想藉此告訴觀者:「我們的作品不是只有你們看到的這樣而已。」而此種陳述的焦慮幾乎為當代藝術創作者所共有,深怕自己的作品「沒什麼可(被)說的」,故而每每鋪陳出一些先驗或後設語言,以為作品只要「牽扯」到了什麼當代思潮,就會顯得較具學術性或理論基礎。不過有趣的是,在這兩位的作品裡卻看不太到這種焦慮與陳述的失焦感,或許他們是想藉由⟨在可見之後⟩這個展題提出:不論何種時代何種作品,作品仍然具有「只有當它尚未被揭示、未被解釋之際,它才顯示自身」的直觀性,而不必然須藉助言詮來完成其自身,作品本沒有正確答案可供參照,語言與陳述也僅是方便法門。因此,若觀者想窺視作品的可見之後,還是必須得從正視作品之可見開始。
在此次的展題⟨在可見之後⟩中,賴九岑與劉時棟這兩位藝術家似乎想藉此告訴觀者:「我們的作品不是只有你們看到的這樣而已。」而此種陳述的焦慮幾乎為當代藝術創作者所共有,深怕自己的作品「沒什麼可(被)說的」,故而每每鋪陳出一些先驗或後設語言,以為作品只要「牽扯」到了什麼當代思潮,就會顯得較具學術性或理論基礎。不過有趣的是,在這兩位的作品裡卻看不太到這種焦慮與陳述的失焦感,或許他們是想藉由⟨在可見之後⟩這個展題提出:不論何種時代何種作品,作品仍然具有「只有當它尚未被揭示、未被解釋之際,它才顯示自身」的直觀性,而不必然須藉助言詮來完成其自身,作品本沒有正確答案可供參照,語言與陳述也僅是方便法門。因此,若觀者想窺視作品的可見之後,還是必須得從正視作品之可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