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九岑
NT$ 800
2018.10
26 x 26 cm|60頁
NT$ 800
2018.10
26 x 26 cm|60頁
本書收錄賴九岑此次展覽全新創作主題的自我論述「宇宙中的孤獨泡泡—Pale Blue Dot」。
宇宙中的孤獨泡泡—Pale Blue Dot|賴九岑
皂膜
『我們都徘徊在永恆的邊緣,有時會通過交錯的幻覺來獲得風景。』—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 1902-1984)
每個隨著光線折射而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泡泡,表面張力撐起了一個個極薄的膜,在約0.0000007米的那層皂膜,映射著所飄忽經過的一切,悠悠忽忽、無心地將周遭一切反照其上。有時兩三個相鄰的泡泡,從點到線,會以完美的120°的角度分隔交匯,之後再合成一個個新的泡泡。在某個瞬間,觀者、作品與創作者有時也會以同樣的角度,聚融為一個完整的泡泡,這是一種理想中的超現實狀態。隨著水氣蒸散,很快地,先前表面映照的一切亦隨之破裂消失。而新的泡泡,仍繼續映著所行的一切,彷彿未曾發生。
一如以往,我仍是靠著眼睛創作,依賴眼底那層薄薄的視網膜將倒置的影像一一存入,一切圖像都是如皂膜所映之像,在轉瞬間擷取而來,只是絕大多數當初選擇的資料圖像都蒸發塵封於腦外,如泡泡般滅滅生生。
意識流
蘋果酒冒出許多小氣泡,氣泡多極了,懸附在玻璃杯內壁上,用小調羹可以舀起來,就像東海大量繁殖的生命,一網就可以打起無數魚卵一樣。1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細膩的觀察與想像,把生滅短暫的氣泡與生命相續的魚卵聯想在一起,兩種時間概念既矛盾又無違和地等而觀之。杯子裡各自循著自己的路徑緩緩上升的氣泡,一個個朝著水面湧出,即使轉瞬即逝卻似乎仍努力地強調著自己的存在。我想到自己在面對一張張空白畫布時,翻找著網路上多年存取與新增的種種圖像,以及腦中浮現的各種意念,如同一個個氣泡不斷冒出又旋即散滅,就像是意識流的小說,循著斯萬(Swann)手中香菸那隨氣流緩升四散的細煙飄忽纏繞,場景、時空、人事物斷續切換閃動,光線、氣味、溫濕度亦隨之而變。種種念頭細繁如髮絲,或神經線和網路線交纏,牽引著我曾所見所思,在不覺中連接至正在運行的那個USB埠擴充儲存。
最終,幾個沒來得及逃掉的氣泡終於被小調羹舀起,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生命與養分,在畫布上找到一小片可安居的空白,讓夢與幻想變為真實。
空間
此次展出的作品與以往較為明顯的差別就是畫面空間被切分強調出來。在交錯如窗櫺的結構,熟悉的動畫人物穿透其中,間以過往較少描繪的自然圖樣,形成與之前作品相異的視覺語彙。或如老相框,於其中切割出的橢圓裡,置放著片段的所見所憶,從一直不斷在網路積累的圖像中,覓尋彼此失落的另一半進而交融發酵產生出新的意義。空間主導著作品的走向,而多年來做為對象物的玩具則主次交換,退居為其自身成為空間裡的配角。
在網路搜尋引擎越來越強大的現今,其中所遇的圖像就像有機物般不斷增殖複製,混雜交融難分彼此。即使如此,在不斷淘選中,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構圖或教堂內精心拼組的大理石地板仍被我挪用成為畫面的結構。藉此,可以把過去的時代或風格不著痕跡地融入現在的作品做一種時間與意義上的轉換。例如路易斯·薩希羅托(Luiz Sacilotto, 1924-2003)的幾何空間,在賦予新的視覺意象後,讓《住在集合住宅的動物先生小姐》中的紙摺動物,彷彿身在曲扭變幻卻又顯得孤獨的房間中低語。這樣的空間總是會讓我想到廊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的窗戶,厚實牆上開出大小不一的窗,多彩的光漫射入內浸透著滿滿的宗教氛圍。還有瑪格利特(Rene Magritte‚ 1898-1967)的不規則的畫框與櫃子,我將他帶著超現實的物件以及拗口難解的寓意重新置換,讓作品回到我所再製的現實。這些有意無意尋到之物如同一個個容器,被回收、分解、移除、重置之後,成為新的意義與存在。
Pale Blue Dot
Pale Blue Dot《暗淡藍點》是一張1990年由航海家一號(Voyager 1)所拍攝的著名地球照片之一,在其中僅有0.12像素的地球在闃寂黯黑的太陽系中孤獨地漂浮著。這張照片提醒了我們的處境,她如同一個泡泡,微小、脆弱、蒼白又斑斕,卻在無盡的時間裡乘載了我們的情感、執著、自以為是、錯覺、以及所知所思或未知的一切。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許多時日。一天接一天。我們從自我內部穿行,遇見強盜,鬼魂,巨人,老者,小伙子,妻子,遺孀,戀愛中的弟兄們,然而,我們遇見的總是我們自己。2
面對自己總是一件困難的事,我們雖然跟自己形影不離日復一日,但何嘗遇上過真實的自己,每個人都是泡泡的製造者與接收者,每個時間的自己都像是浮在泡泡裡滅滅生生。而我就像是「泡泡株式会社」Bubble Kabushiki Kaisha的社長一樣,一方面攝取所有映在皂膜的種種,經過挑揀、創造、去蕪存菁之後,再將其反照在觀者的皂膜之上。身為一個創作者,若我們真視外界一切都如露泡夢電雲,那什麼才是我們所見?我又創作出什麼呢?在自我意識與價值被無限膨脹至極大化的現今,自我終究也只是在一個泡泡、一個微塵、一個僅僅0.12像素的模糊光點中,用著微細幾乎不得聞的音聲低喃如此而已。
1.普魯斯特著,王道乾譯,《駁聖伯夫》,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p.20
2.詹姆斯.喬伊斯著,蕭乾、文潔若譯,《尤里西斯(上)》,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1999,p.444
宇宙中的孤獨泡泡—Pale Blue Dot|賴九岑
皂膜
『我們都徘徊在永恆的邊緣,有時會通過交錯的幻覺來獲得風景。』—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 1902-1984)
每個隨著光線折射而呈現出五彩斑斕的泡泡,表面張力撐起了一個個極薄的膜,在約0.0000007米的那層皂膜,映射著所飄忽經過的一切,悠悠忽忽、無心地將周遭一切反照其上。有時兩三個相鄰的泡泡,從點到線,會以完美的120°的角度分隔交匯,之後再合成一個個新的泡泡。在某個瞬間,觀者、作品與創作者有時也會以同樣的角度,聚融為一個完整的泡泡,這是一種理想中的超現實狀態。隨著水氣蒸散,很快地,先前表面映照的一切亦隨之破裂消失。而新的泡泡,仍繼續映著所行的一切,彷彿未曾發生。
一如以往,我仍是靠著眼睛創作,依賴眼底那層薄薄的視網膜將倒置的影像一一存入,一切圖像都是如皂膜所映之像,在轉瞬間擷取而來,只是絕大多數當初選擇的資料圖像都蒸發塵封於腦外,如泡泡般滅滅生生。
意識流
蘋果酒冒出許多小氣泡,氣泡多極了,懸附在玻璃杯內壁上,用小調羹可以舀起來,就像東海大量繁殖的生命,一網就可以打起無數魚卵一樣。1
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細膩的觀察與想像,把生滅短暫的氣泡與生命相續的魚卵聯想在一起,兩種時間概念既矛盾又無違和地等而觀之。杯子裡各自循著自己的路徑緩緩上升的氣泡,一個個朝著水面湧出,即使轉瞬即逝卻似乎仍努力地強調著自己的存在。我想到自己在面對一張張空白畫布時,翻找著網路上多年存取與新增的種種圖像,以及腦中浮現的各種意念,如同一個個氣泡不斷冒出又旋即散滅,就像是意識流的小說,循著斯萬(Swann)手中香菸那隨氣流緩升四散的細煙飄忽纏繞,場景、時空、人事物斷續切換閃動,光線、氣味、溫濕度亦隨之而變。種種念頭細繁如髮絲,或神經線和網路線交纏,牽引著我曾所見所思,在不覺中連接至正在運行的那個USB埠擴充儲存。
最終,幾個沒來得及逃掉的氣泡終於被小調羹舀起,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生命與養分,在畫布上找到一小片可安居的空白,讓夢與幻想變為真實。
空間
此次展出的作品與以往較為明顯的差別就是畫面空間被切分強調出來。在交錯如窗櫺的結構,熟悉的動畫人物穿透其中,間以過往較少描繪的自然圖樣,形成與之前作品相異的視覺語彙。或如老相框,於其中切割出的橢圓裡,置放著片段的所見所憶,從一直不斷在網路積累的圖像中,覓尋彼此失落的另一半進而交融發酵產生出新的意義。空間主導著作品的走向,而多年來做為對象物的玩具則主次交換,退居為其自身成為空間裡的配角。
在網路搜尋引擎越來越強大的現今,其中所遇的圖像就像有機物般不斷增殖複製,混雜交融難分彼此。即使如此,在不斷淘選中,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構圖或教堂內精心拼組的大理石地板仍被我挪用成為畫面的結構。藉此,可以把過去的時代或風格不著痕跡地融入現在的作品做一種時間與意義上的轉換。例如路易斯·薩希羅托(Luiz Sacilotto, 1924-2003)的幾何空間,在賦予新的視覺意象後,讓《住在集合住宅的動物先生小姐》中的紙摺動物,彷彿身在曲扭變幻卻又顯得孤獨的房間中低語。這樣的空間總是會讓我想到廊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的窗戶,厚實牆上開出大小不一的窗,多彩的光漫射入內浸透著滿滿的宗教氛圍。還有瑪格利特(Rene Magritte‚ 1898-1967)的不規則的畫框與櫃子,我將他帶著超現實的物件以及拗口難解的寓意重新置換,讓作品回到我所再製的現實。這些有意無意尋到之物如同一個個容器,被回收、分解、移除、重置之後,成為新的意義與存在。
Pale Blue Dot
Pale Blue Dot《暗淡藍點》是一張1990年由航海家一號(Voyager 1)所拍攝的著名地球照片之一,在其中僅有0.12像素的地球在闃寂黯黑的太陽系中孤獨地漂浮著。這張照片提醒了我們的處境,她如同一個泡泡,微小、脆弱、蒼白又斑斕,卻在無盡的時間裡乘載了我們的情感、執著、自以為是、錯覺、以及所知所思或未知的一切。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許多時日。一天接一天。我們從自我內部穿行,遇見強盜,鬼魂,巨人,老者,小伙子,妻子,遺孀,戀愛中的弟兄們,然而,我們遇見的總是我們自己。2
面對自己總是一件困難的事,我們雖然跟自己形影不離日復一日,但何嘗遇上過真實的自己,每個人都是泡泡的製造者與接收者,每個時間的自己都像是浮在泡泡裡滅滅生生。而我就像是「泡泡株式会社」Bubble Kabushiki Kaisha的社長一樣,一方面攝取所有映在皂膜的種種,經過挑揀、創造、去蕪存菁之後,再將其反照在觀者的皂膜之上。身為一個創作者,若我們真視外界一切都如露泡夢電雲,那什麼才是我們所見?我又創作出什麼呢?在自我意識與價值被無限膨脹至極大化的現今,自我終究也只是在一個泡泡、一個微塵、一個僅僅0.12像素的模糊光點中,用著微細幾乎不得聞的音聲低喃如此而已。
1.普魯斯特著,王道乾譯,《駁聖伯夫》,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p.20
2.詹姆斯.喬伊斯著,蕭乾、文潔若譯,《尤里西斯(上)》,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1999,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