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大羽文獻展
- 2017 | 11.04 - 12.03
- Opening│2017.11.04 4pm
- 大未來林舍畫廊
「人類文化是一種才智和德行交融的力,它無時無刻不在要求前躍,要求飛展,要求昇華自己的人格,要求突破陳舊黑暗;要求光明,要求生之美,要求無限止的美善。學藝術的人在這崗位上要能執守著美化人類的一種信念,堅守著它,久持住它。」—吳大羽《致畢業同學書》
大未來林舍畫廊將於11月帶來華人現代抽象繪畫的引領者「吳大羽文獻展」,展覽以多角度呈現吳大羽創作的各種嘗試及研究。媒材方面包含漫畫、水墨、彩墨、蠟彩、色粉、水彩、鋼筆畫、鉛筆畫等,並結合多種風格的研究,如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乃至於東方線條及構圖的實驗。呈現其多彩並豐富的紙上文獻作品,引領觀者一同體會一代大師藝術創作的脈絡與思維。
吳大羽於1920年代中期留學法國,為第一批參與中國政府「勤工儉學」運動的藝術家之一,返國任教後,與林風眠、潘天壽等致力於現代中國藝術的改革與發展,林風眠稱譽他為「非凡的色彩畫家,宏偉的創造力」。他的畫作不拘於對象的形似,用筆瀟灑奔放,色彩鮮明而抒情,畫面頗具抽象性。吳大羽除了創作在藝術史上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外,亦培育出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第二代兼融中西藝術的畫壇翹楚。吳大羽自旅法時即推崇塞尚(Paul Cézanne),又曾經在雕塑家布岱爾(Antoine Bourdelle)及立體主義鼻祖勃拉克(Georges Braque)工作室學習,其對於造型、構圖之基礎,均深受後期印象主義及早期現代主義影響。40年代後即投入東方哲學、老莊的研究思考,以其早年旅法之見聞結合中國哲學、詩學、書法與繪畫觀念,創建體大思精的「勢象」理論。吳大羽曾道:「⋯⋯示露到人眼的目的,祇能限於隱晦的勢象,這勢象之美,冰清月潔,含著不具形質的重感⋯⋯」。其繪畫可與傳統東方繪畫精神有所銜接,東方抽象是為「意象」,介於具象和非具象之間。而所謂「勢」,也就是具體形象間的聯繫,這是中國人哲學所謂「自然」,即是吳大羽所提的「勢象」。吳大羽的學生在「勢象」中各自體會出自己定義的部分,影響著華人抽象繪畫的整個起源、啟蒙。
窮而後工,藝術的追求是孤獨的,1925年吳大羽以「朋」字去兩撇,取「大道無朋」之意重起自己的名字。1985年,吳大羽患了白內障,不得不放下畫筆,寫下了一首傳世的詩篇:「⋯⋯餘亦存餘夢,飛光嚼采韻。東西迷歲月,啼笑醒秋春。白內自內障,不許染丹青。」可見其面對藝術認真的態度。「長耘於空漠的吳大羽終將見到空漠中的輝煌,他終將見到,因他堅信他永遠不會死去。」--吳冠中
吳大羽1903年生於江蘇宜興。他的祖父吳梅溪先生曾教過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繪畫,他的父親吳冠儒為地方鄉紳,其大哥吳子政為晚晴秀才,吳大羽從小便有著良好的中國古典詩詞和書法的基礎。 1917年吳大羽到上海師從張聿光先生學習繪畫。1919年,他擔任上海《申報》美術編輯,成為上海漫畫家群體中年輕的一員。1921年加入了上海晨光美術會,並在《申報》上發表了近60幅漫畫作品。1922年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師從魯熱教授(Rouge),留法期間也曾師從法國著名雕塑大師布岱爾(Bourdelle 1861-1929年)和現代繪畫大師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等人。他在法國結識了同在巴黎留學的林風眠、林文錚、李金髮、劉既漂等同道,參與發起中國藝術家在海外的藝術運動團體「霍普斯學會」 ( 希臘文 Phoebus,即阿拉伯文Apollo),亦為此學會的主力。1928年受聘為西畫系主任教授,從1928年到1940年致力培養藝術人才、創造時代藝術。1962年《紅花》參加第三屆全國美展,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79年油畫《滂沱》入選了華東六省一市畫展,並發表於美術雜誌。1984 年《色草》入選了第六屆全國美展並獲得「榮譽獎」。1988年逝世於上海。1995年大未來畫廊林天民先生在上海發掘出吳大羽遺留下的作品,1996年於北京國際藝苑邀請吳冠中先生主持吳大羽藝術研討會,自此引起藝術界對於吳大羽及華人現代藝術家的關注。並成功地將吳大羽帶進公眾的視野,成為被發現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