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cookies為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繼續使用本網站表示您同意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大未來林舍畫廊藝術有限公司
  • 展覽
  • 藝術家
    • 縮圖列表
    • 姓名列表
  • 新聞
  • 出版品
    • 畫冊
    • 版畫
  • 關於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MENU
中文 EN
CLOSE
中文 EN
  • 展覽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2000
    • 1999
    • 1998
    • 1997
    • 1996
  • 藝術家
    • 縮圖列表
    • 姓名列表
  • 新聞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出版品
    • 畫冊
    • 版畫
  • 關於

2024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2024|05.10 - 05.12
  • 貴賓預展|2024.05.09
  • 公眾展期|2024.05.10 - 05.12
  • 台北南港展覽館 Booth B06
大未來林舍畫廊將於2024年TAIPEI DANGDAI藝術博覽會推出藝術家陳道明、郭維國、劉時棟、賴九岑、吳燦政、黃嘉寧、趙趙、Leonhard Hurzlmeier、Jordan Kasey、曾冠雄及作田優希的全新創作,提出不同世代與時空背景下藝術家對媒材的揀選、議題的關注,乃至對不同文化題材的掌握與演繹,從而開展出全新視覺語境。

陳道明(1931-2017)生於山東濟南,為「東方畫會」成員,被譽為「八大響馬」之一。藝術家熱衷於媒材、造形、和色彩的探索,其畫作運用壓克力、水彩等水性顏料的流動性,渲染出具有音響律動、有如大氣雲圖般的畫面,透過快意大筆或細緻推移,使具象物質和抽象氣韻在畫布上交鋒,營造出視覺上自由瀏覽的時間性空間,呼應著藝術家內在氣韻生動的生命意象及對「時間」瞬間的捕捉。

郭維國(1960-)生於臺灣臺北,現生活工作於臺北。他的藝術以自身出發,觸碰內在與外在的精神與感知,藝術家將生命中的物質記憶、情感片段,或是現實中的情緒經驗轉化,揉合其對傳統古典繪畫的理解,使性質各異的圖像元素在畫面中重組,淬煉出虛幻奇異的圖像幻境。而末世般的場景一如郭維國所述「它們表露出一種時光已逝被記錄下來的生命歷程的蒼傷感。」

劉時棟(1970-)生於臺灣苗栗,現生活工作於臺北。其創作取材自日常「採集」的自然與非自然的物質文化殘片,以獨特細膩的拼貼手法及創作美學,拆解又重構了「歷史」和「記憶」的敘事架構與實相。藝術家借用中國古器圖像,在那些器形上層層疊加、拼貼錯置,重組了時間,賦予當代的符號,畫面不僅洋溢著寄情於物的文人抒情傳統,一種屬於傳統具象繪畫的「主題∕背景」關係也出現了。

賴九岑(1970-)生於臺灣九份,現生活工作於臺北。藝術家的作品中有著潮流藝術的氣味,不過在其卡漫的表象之下,本質上是個恆久的繪畫命題:模擬與再現。其把觸目可及、日復一日所蒐集的材料放進腦中的記憶庫,在偌大的圖像資源中將不同文本、類型、時間等的文化層試圖堆疊成可見的「現實」,那些重新解散、整合、輸出的零碎符號、影象和記憶,引領觀者思考多層次的圖像意義。

吳燦政(1973-)生於臺灣雲林,透過聲音和影像與觸覺的細微牽引,誘發他去聆聽並記錄「聲音」的面貌及各種可能性。隨著當代聲音技術與感知介面的不斷改變,記錄聲音的過程不僅此於再現與留存消逝的聲音,藝術家在其最新的繪畫影像造型創作中,堆疊創造出時間與想像的痕跡,再透過刻除、破壞與介入後殘餘的軌跡,走向負性的時間空間。

黃嘉寧(1979-)生於臺灣臺北,現生活工作於臺北。新作延續其對於生活即景片段的寫實描繪,將照片的資訊引述成為其繪畫內容,以忠實描繪圖像訊息的方式,將完美照片與繪畫間的差異表現出來。不僅僅是影像的再現,更多時候是描繪片段裡的感知訊息,經由選擇而再現或者拋棄的細節、焦距的移轉,以精準的筆法拿捏真實與感知間的平衡,將生命中獨特的記憶帶回給人們。

趙趙(1982-)生於中國新疆,現生活工作於北京和洛杉磯。藝術家融合傳統與當代的創作,揭示其置身於東西方之間的哲學思辨,以及對自身文化血緣的尋源軌跡。其新系列創作《草木》,跳脫以往傳統對花卉景物的描繪,畫面中萬紫千紅的花朵布滿了如同結粉般的小點,以草木萬物生長探討生命的延續及循環,藝術家更以英文名稱「Seeds」意指菩提子中對於生命循環的禪宗思想。

Leonhard Hurzlmeier(1983-)生於德國施塔恩貝格,現生活工作於慕尼黑。其以極簡抽象和明亮的創作為人所知,藝術家打破文藝復興以來傳統人物肖像的表現方式,以更加抽象的手法詮釋具體事物。他以少見的數學構圖規則,遵循著一種近乎形式化的規律,在色彩對立下,凸顯幾何線條、圓弧精確地組成帽子、耳飾與煙斗等物件,構成獨特又詼諧幽默的畫面美感。

Jordan Kasey(1985-)生於美國芝加哥,現生活工作於紐約布魯克林。透過流暢的線條在充滿建築元素的場景中勾勒出誇張比例的人物與巨大的身體部位,在光影的安排下,紅、綠、藍等濃厚沉靜的色調,與層次分明的肌理疊加出豐富的立體感,Kasey巨石般人物形象的描繪,在寧靜而神秘氣氛的烘托下,展現一系列當代人類的處境與深沉抑鬱的情感。

曾冠雄(1987-)生於臺灣臺北,其創作的寫實人像透過戲劇化的形式反映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焦慮與不安。在全新創作中,藝術家描繪了一位身穿歐式服裝的亞洲女性,被植物葉片和奇花異草所環繞,女性疲憊的神情影射如同叢林獵場的社會,藝術家探詢著某種與這個社會的共處方式,詰問中同時也是對創作者本身的自我救贖。

作田優希(1995-)生於日本愛知縣,以樹木和花卉等植物為主要繪畫主題。樹木、花朵和森林之於藝術家是塑造世界、情感和人物本身的謎題,是一個具有矛盾表達的世界——給人恐怖和陰森的印象,但同時又充滿了生命力。植物的陰陽相生、生命的各種表現形式和有機、無序的曲線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作田優希藉由樹木和花朵的抽象剪影來表達人們的精神景觀或他們可能看到的風景。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回上頁
FACEBOOK INSTAGRAM WECHAT YOUTUBE NEWSLETTER
採用全球最先進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
建議使用Chrome、Firefox、Safari最新版本瀏覽
 © Lin & Li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