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 2025|03.26 - 03.30
- 貴賓預覽|03.26 - 03.27
公眾展期|03.28 - 03.30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Booth 3E14
吳大羽嘗言:「勢象之美…似佳句而不予其文字」,從這段回應禪宗那不落「有」、「無」的話中,可見到其創作的中國美學根源,也更可理解藝術家如何通過「勢象」、「光色」、「韻調」藉以傳承並演繹「氣韻生動」的筆墨傳統。形(生動)來自於「光色」,而勢(韻)則是「韻調」,象(氣)則是勢象,正是在這美學視野中,吳大羽的作品始終予人「似而非像,不落形象」的畫面,筆法瀟灑奔放,色彩鮮明抒情的空間韻調,以及其傳達出的精神與自然和調的精神氣質。
蕭勤的作品源自道家及禪宗的哲學思想,融合東西方文化及現代藝術創作經驗,以直見心性的手法,來實現本我之精神自覺。作為50年代中葉推動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急先鋒,更是在歐洲推動中、西方當代藝術交流的第一人,蕭勤不僅影響了台灣現代美術運動,更在「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的時代課題下,為中國傳統的思想與媒材,找到了一個新的結合與呈現的方式,同時也為國際前衛藝術的舞台上,提供了一個東方人特有的觀點與形貌。
陳道明的作品充滿了東方與西方繪畫策略與材質的對質,通過把「時間」融入視覺表現與媒材的處理方式而達到和諧。藝術家熱衷於媒材、造形、和色彩的探索,其畫作運用壓克力、水彩等水性顏料的流動性,取代了厚重濃鬱的油彩,渲染出具有音響律動、有如大氣雲圖般的畫面,透過快意大筆或細緻推移,使具象物質和抽象氣韻在畫布上交鋒,營造出視覺上自由瀏覽的時間性空間,呼應著藝術家內在氣韻生動的生命意象及對「時間」瞬間的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