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界仁|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馬祖國際藝術島


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
時間|2025.09.05 – 11.16
開放|每日9:00 - 16:00
地點|馬祖西莒中正堂
藝術家陳界仁於9月5日到11月16日參與馬祖國際藝術島並展出錄像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次展出,藝術家將作品拆分為不同段落,借用西莒中正堂的歷史場域,將過去作為駐軍放映電影勞軍、集會的空間,轉換成另一種觀看經驗—觀者在不同螢幕前移動,隨著主角的腳步,感受「西方公司」在熔爐裡的時代召喚。

所謂的西方公司,是1950年韓戰爆發後,原本在國共內戰時已經放棄支持國民黨的美國政府為了圍堵共產主義在東亞勢力的擴張,轉而重新支持撤退到臺灣的國民黨,於1951年由CIA在臺灣成立了「西方公司」,並在西莒的青帆港設立工作站,培訓突擊中國大陸的「反共救國軍」,企圖將臺灣改造為東亞的反共基地,將臺灣逐步納入其全球帝國「公司」階層化的治理結構中。

陳界仁的父親曾是反共救國軍的成員,但從父親的遺物中,陳界仁並不清楚,出身貧窮漁村的父親,是否想過他們在「保衛」的是什麼?是否知道當反共救國軍在突擊中國大陸時,臺灣島內也正在進行著一場對左翼人士與異議者的鎮壓行動?以及他是怎麼看待冷戰下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而這些與當下全球的新自由主義,又存在著什麼樣的連續性關係?

影片以父親忌日時,兒子藉由重新審視父親的遺物,包括無法見證歷史現場的空白相簿、真實卻又無從考據的反共救國軍軍人陣亡名單、在自我審查下所撰寫的半虛構自傳,以及父親肉體消亡後所遺留的老舊軍服。在焚燒冥紙、煙霧繚繞的家中,兒子穿上父親的軍服,在恍若與父親合為一體的想像中,開始一場重回具帝國寓意的「西方公司」的旅程。最後,也建議就在西莒的你,實際到青帆村的西方公司舊址尋找答案。

陳界仁(1960-)屢受海外邀約,其作品獲多所國際藝術機構收藏,包括首爾善載藝術中心、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香港M+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等。曾受邀參加:維也納分離宮、盧森堡現代美術館、泰德當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馬德里蘇菲雅皇后國家美術館、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等機構,舉行個人錄像作品展映與聯展。除此之外,曾受邀參與威尼斯、聖保羅、里昂、利物浦、哥德堡、伊斯坦堡、莫斯科、雪梨、台北、上海等數十個當代藝術雙年展與一百多個主題展。

▌策展論述

拍楸 – 你的海洋,我的陸

閩東語「拍楸」(ㄆㄚ ㄖㄧㄨ,pha-jiu),是馬祖世代傳承的重要捕魚工法,意指每年8、9月,全村動員,邀請眾多男丁勞力,連續出海十多天,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也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

「辦季頭」作為捕魚季的開始,是百工百業的齊力準備。從春末採買稻草大竹,夏天編繩曬網製作斗楸,入秋時拍楸下網捕撈蝦皮魚鮮,再到冬天的擺暝慶賀豐收,馬祖島民的四時八節,無不跟海上作業息息相關。

拍楸代表的不僅是捕魚工法,更是馬祖人面對大海的共生智慧與信仰的共鳴。天氣及海象的變幻,每時每刻都考驗著漁家。澳口不僅連結了年年迴游的漁汛及海味記憶,也是前線島嶼的戰爭蟄伏想像,1960-70年代,四鄉五島的上百艘漁船及上百根基樁,構成了馬祖漁業的一頁黃金年代。

「你的海洋,我的陸」延續傳統「拍楸」面對大海的智慧,轉化為當代藝術島的舉辦,透過多元藝術形式呈現馬祖的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探討環境生態、身分認同、空間政治和關係美學等不同議題。藉由顛覆固態的陸地霸權想像,走向開放的流動海洋認同,從澳口出發,串接四鄉五島,重新辯證海洋與人的共生關係,形塑馬祖的海島文化自信。「拍楸」是捕魚打樁下網的重要工序,也是藝術如何錨定島嶼轉身,擴大參與的認同根基。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透過藝術邀請海內外的創作者、觀眾、島民及心繫馬祖的人們,在齊心協力的共創精神下,一同「拍楸」奠定藝術島成為島嶼的共同願景,讓藝術成為馬祖人的生活基調,重新辯證海洋與人的共生關係,照見海陸之間小島的粼粼未來。

更多展覽資訊

https://matsubiennial.tw/artworks/details/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