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燦政 1973 -
雲林‧台灣
下載藝術家簡歷
簡介
吳燦政平日便喜歡隨機式的聽各種流行、實驗性的音樂,高達電影中的聲音處理,使他意識到原來聲音可以嵌進符號和訊息,帶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聲音和影像、聲音與觸覺的細微牽引,誘發吳燦政認真且仔細地去聆聽「聲音」的面貌及各種可能性。2006年的「C06台灣前衛文件展︰複音馬賽克」展覽,開啟第一件聲音裝置的作品《夜鶯》。十幾年來吳燦政不斷的思考並實驗聲音的可能性。他說:「透過聆聽,喚起記憶的碎片並再一次的重組它。傾聽生活所在之處,平凡的生活聲景,層疊另一種未來考古學。」
2011年正式開始「台灣聲音地圖計畫Taiwan Sound Map Project」十年計畫,並於2021年12月中旬結束。透過紀錄生活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的聲響,漫步或定止的方式,穿越在城市與鄉村之間,人為與自然的環境的地域,透過這些聲音紀錄資料,聲音的組合與變化過程中的聲響元素,試著推演出人們的生活環境現象,慢慢層疊出這地方的聽覺文化性格的流動。透過不是純然客觀形式的田野錄音,這樣的採集型態也是悖反的過程,聲音不斷地穿透與刺動身體感知開啟的過程,也將是形塑與映射個人的主觀想像。
在記錄台灣聲音的同時,吳燦政開始思考著如何將紀錄收集的聲音,開展出另一個不一樣的創作軸度。人的感官不可輕易切開的,平行的影音軌,可與不可見,可說與無法言說,預言與預示,脫軌與時差……,總是有著非常多樣的方式可以進行,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從中開出的感知經驗與實驗。若加入時間的觀看角度,藝術家的聲音影像作品《時間流002》呼應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中自然本質上的不確定性,推導出開放與不確定的未來與過去。藝術家以掃描拍攝花卉,並透過軟體演繹變形,聲音因應影像與真實變異合成,形成環境中細微的空氣流動粒子。同時,聲音也隨著時間不斷的演繹重塑空間,穿透身體的感受與場域的想像,如同生命總是不停地以不同形態轉譯,當探索自然環境與人類生存課題時,破壞與重建的過程、反思與衝擊,地景變化痕跡層疊出我們的生命史。
在靜默的物件與寂靜的空想物質之際,聲音在空間透過空氣中各式介質,不斷的混融、衝撞與推移,堆疊與演化不穩定的狀態。聲音的本質在於聲音聽覺的感知,而隨著當代生活聲音均質化的現象,及當代聲音技術與感知介面的不斷改變,記錄聲音的過程不僅此於再現與留存消逝的聲音,聲音感覺被記錄下之前受到記憶遺忘的支配,聲音暫存成為物質,分裂聲音的記憶與人的記憶。吳燦政嘗試思考並詮釋聲音與時間的感知,當時間以多重的方式串連與破裂,重組我們的感知經驗,聲音帶著一種隱性潛伏流動的力量,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斷的推移擴散變化,是當下也是逝去的過程,是記憶也是遺忘的過程。
吳燦政1973年出生台灣雲林,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所。藝術家舉辦的主要個展包括:2008《遇 / 域》,關渡美術館,台北。2013《台灣聲音地圖計劃》,tamtamART TAIPEI .IPIX 藝術空間,台北。2016《恥》,非常廟藝文空間 VT Artsalon,台北。2018《你在哪裡?還在路上。》,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2021《十年-台灣聲音地圖計畫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參加的主要群展有:2003《ISCP工作室開放展》,ISCP,紐約。2006《C06台灣前衛文件展︰複音馬賽克》,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2010《異象-典藏抽象繪畫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2014《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14《聲貌》,apartment of art,慕尼黑。2015《2015柏林表演藝術月暨亞太週:台灣單元 / 當・滲透影音播放計劃》,Gruntaler 9 藝術空間,柏林,德國。2015《東京前衛影像藝術祭:台灣單元 / 當・滲透影音播放計劃》,UPLINK,東京。2015《M21影像地帶-第五屆N分鐘影像藝術節》,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上海。2015《亞洲實驗電影和行為藝術:台灣單元》,韓國現代美術館,高陽。2016《PROGRAMA NEW MEDIA ART TAIWAN PAIS INVITADO MADATAC07》,Palacio de Cibeles,馬德里。2016《石匱夜航-華人的藝術博物館學》,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2016《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2018《影像的謀反》,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2018《數據控Data Mania》,CCI FABRIKA 俄羅斯文化產業藝術中心,莫斯科。2020《超級-軌跡 當代媒體與生活的總和》, 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新加坡。2021《泛.南.島 藝術祭》,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台灣。2023《無國界》, Two Temple Place,倫敦,英國。